2015年,世界衛生總署指出全世界一千萬的癌症死亡者,如能早期注意飲食,減少外來的致癌因素,定可減低三至四成的得癌機率,如再限制菸的危害,又可減低三成,所以,積極推動癌症的預防,是當務之急。除了一般所知減少暴露在致癌因素及環境之下外,更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預防,希望能以日常進食的食物或藥物,阻止癌症的進展,這些自然的食物或藥物,都稱為癌症化學預防或藥物預防。
癌症的成因,絕大部分是因為基因的受損,特別是基因控制的失調,經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漫長時間的演變而惡化。2015年,世界衛生總署指出全世界一千萬的癌症死亡者,如能早期注意飲食,減少外來的致癌因素,定可減低三至四成的得癌機率,如再限制菸的危害,又可減低三成,所以,積極推動癌症的預防,是當務之急。除了一般所知減少暴露在致癌因素及環境之下外,更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預防,希望能以日常進食的食物或藥物,阻止癌症的進展,這些自然的食物或藥物,都稱為癌症化學預防或藥物預防。
從實驗中証實,纖維質能否防癌常受內、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如水溶性或非水溶性、發酵與否、儲藏方式、食物準備過程等。所以,對日常飲食中的纖維質,並無法預估他們的實際功能,另外,高纖維之所以能有防癌作用,有賴多種其他微量成份的配合、互動而產生功能。如在蔬菜及水果中的天然內含物可以抗癌:小分子營養物(micronutrient)有抗氧化的作用、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稀有金屬硒(selenium)等,還有本身並無營養的植物性化學物如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類黃酮素(flavonoids)、引朵(indoles)、松烯油(terpenes)等,這些都存在於蔬果中,扮演重要的互動角色,在未來臨床試驗上將會是一個防癌的重要研究。
致於纖維的防癌轉機,可分為非水溶性及水溶性兩大類來探討:
非水溶性纖維
包含纖維素、木質素、以及部分的半纖維素。這些物質並不會被腸內細菌發酵分解,它吸收水分後,使糞便體積增加,稀釋了致癌物質的濃度,並促使糞便的排泄,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
水溶性纖維
屬於此類的有果膠、膠質、黏質物;以及部分的半纖維素。水溶性纖維這些物質可被大腸中的細菌加以發酵,而其可能的防癌機轉有:
1.改善腸內細菌叢的生態,使有益細菌增加;這些細菌量可使糞便體積增加(甚至占½體積)。
2.在腸內厭氧菌的作用下,產生具有維持大腸黏膜正常分化,及抑制癌細胞生成的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3.調節內分泌的生理功能;高纖飲食型態的婦女,其血中二氧基女性素(estradiol)數值較低,而糞便中有較高的動情激素(estrogen)含量;另外,細菌分解纖維後產生的木質素(lignans)也具有抗動情激素的功能,這或許能解釋,為何高纖維飲食能防有婦科腫瘤的效果。
目前,學者們仍在積極探討的是:
1.膳食纖維防癌的效果只是來自纖維本身,還是高纖飲食中所富含的類蘿蔔素(carotenoid)、吲哚(indole)等物質提供了加成作用?
2.各膳食纖維的防癌角色是否有不同?水溶性與非水溶性之間是否有差異?在這些問題的答案未出來之前,目前美國防癌協會的建議事強調整體性得高纖維飲食型態(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而不是特地攝取某一類膳食纖維。
-
植化素(phytochemicals)抑制癌細胞成長的機制植化素種類繁多,同一種蔬果通常含有不同植化素而具有多種生物效應,而同一植化素也具有不同的生物效應。因此,多樣而均衡地攝取不同顏色的蔬果,可以藉助各種生物效應相輔相成,而達到抗癌與防癌的目的。
-
攝取蔬果與食道癌的關聯在台灣,鱗狀細胞癌在食道癌病理分類中佔大多數(約90%),致病原因和抽煙、喝酒、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歐美常見的食道腺癌,在台灣並不常見(小於10%),成因則可能和肥胖、胃食道逆流有關。
-
防癌與蔬果大有關係專家指出,癌症有60%-70%可以預防,其中30%-40%靠飲食調整、運動及維持適當體重,30%靠戒菸及避免二手菸害。意即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但不只是靠早期篩檢,而飲食防癌可以說是最簡單易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