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食副食品不只是希望能夠提供寶寶更完整的營養,更重要的是幫助寶寶認識更多營養豐富的食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飲食文化、體驗吃的樂趣、幫助語言發展和咀嚼能力、促進肢體的協調以置於能夠完成獨立進食,才是餵食副食品對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意義。
在台灣,足月出生的寶寶最晚滿6個月時應該要開始嘗試練習食用母奶、配方以外的食物,
研究發現在嬰兒17-26週大之間開始給予副食品可以減少過敏的機會,但不應早於17週,也不該晚於26週,太早或太晚給予副食品都對寶寶不利,太早給予可能讓腸道還未成熟的寶寶發生消化不良的情形,口腔肌肉協調性還沒發展完成也可能導致餵食副食品時發生嗆咳噎食,太晚給予副食品則會增加營養不良和發展遲緩的風險,例如全母乳哺餵的孩子可能在6個月後缺乏鐵質,因此需要攝取鐵質豐富的副食品,太晚開始練習固體食物進食,也會影響寶寶口腔肌肉的發展和大小肌肉的協調性。
◈ 除了年齡之外,開始副食品前還需要滿足幾個要件◈
1. 寶寶對於大人進食時會用「眼神」表達興趣,甚至用手拿取食物。
2. 吐舌反射消失,有固體靠近嘴唇時不會吐舌頭將食物頂出。
3. 能簡單攙扶就能坐直,不會東倒西歪,脖子有基本的肌肉耐力可以支撐頭部直立。
開始副食品有幾種不同的方式,爸媽可以考量寶寶狀況、育兒模式和期待等,做出適當選擇。
1. 傳統餵食:從餵食白稀飯開始,約3-5天後可以在稀飯中加入其他種類的食物,例如:地瓜、胡蘿蔔、青菜等,一次一種新食物,嘗試3-5天,觀察寶寶接受度及皮膚狀況是否過敏。這種餵食方式可以幫助爸媽輕鬆找出過敏源,但是一種食物就要觀察3-5天,食物多樣性稍嫌不足,爸媽也要額外花時間準備食物和餵食。
2. 桌邊進食:跟著爸媽一起用餐,直接提供桌上的食物,大塊的食物先做必要的處理,例如剪碎、撕碎等等,湯品稀飯用餵食方式給予,柔軟好拿的食物則讓寶寶自己抓取。這種方式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讓寶寶嘗試多種不同的食物,幫助攝取不同營養素,寶寶也同時保有練習自我餵食,訓練小肌肉靈活度和感覺統合的機會,寶寶也可以在餐桌上參與用餐時的社交行為和用餐禮儀,但是爸媽跟寶寶共餐需要注意餐點內容是否適合寶寶,口味太重、過度加工的食物不適宜出現在餐桌上,並且全程陪伴寶寶進食,避免寶寶有噎食的風險。
3. 寶寶主導式離乳:滿六個月後再開始嘗試,幾乎完全不「餵」食,鼓勵寶寶自己抓取食物,自己放進嘴裡,爸媽的角色是食物的提供者,但要注意提供食物的溫度、質地、大小及品項,以適合寶寶抓握的食物為主,藉由提供不同食物鼓勵寶寶參與嘗試,尊重寶寶的進食意願及進程。這種方式爸媽對寶寶的掌控力較弱,剛開始也常見寶寶把食物丟的滿地都是,但藉由不斷練習和嘗試,多數寶寶都能在一定時間內學習自己用餐,並且在無壓力的環境下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注意練習過程爸媽一定都要在寶寶身邊,避免噎食情況發生。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還有其他非主流的副食品餵養的模式,例如給予「食物泥」直到牙齒全長齊、「蒙特梭利式的離乳法」等等,每種派別都有延伸的教養理念在背後,家長可以瞭解後再選擇適合的方式,也可以融合各派的餵食法,創造屬於自己和孩子獨有的餵食法,只要注意餵食副食品不只是希望能夠提供寶寶更完整的營養,更重要的是幫助寶寶認識更多營養豐富的食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飲食文化、體驗吃的樂趣、幫助語言發展和咀嚼能力、促進肢體的協調以置於能夠完成獨立進食,才是餵食副食品對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意義。
——————————
作者 • 吳芃彧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